福鼎新聞網訊(蔡麗軍)眼下正是紫菜收獲季節,福鼎2.6萬畝壇紫菜頭茬全面進入采收時期,養殖戶們迎來了大豐收。
在福鼎市沙埕鎮大白露村、后岙村、敏灶村、黃岐村等養殖海域,一條條玻璃鋼上掛滿成熟的紫菜,海面上紫菜采收船來回穿梭,剪菜、裝船,4千多畝壇紫菜比去年早半個月收成,全部用紫菜收割機采收,畝產量高達900-1500斤,養殖戶們迎來了大豐收。
“早上6點多就起來到現在,種植四、五十畝,頭水紫菜差不多買了4至5萬元。”沙埕鎮后岙村養殖戶陳常東說道。
“我今年種植34畝,收入3萬多元,這一片水域好,一畝都是成1000多斤。”沙埕鎮大白鷺村養殖戶董帝財一邊忙著采收,一邊忙著運輸。
碼頭上更是熱火朝天,大型吊車起吊、過秤、裝車、一派繁忙景象。今年大白露村70多戶群眾養殖紫菜近2千畝,一斤賣到1塊7,可為村民帶來不菲收入。
“我們大白鷺村傳統養殖紫菜,今年面積將近2000畝,頭水紫菜好的產量一畝達到1500斤,估計今年二水、三水、四水合起來,我們村總收入會達到800萬元左右。”沙埕鎮大白鷺村黨支部書記董帝金告訴記者。
加工商、收購商一早候在碼頭,新鮮紫菜一上岸就被搶購一空。
“我是廈門過來收購的,今年這里的紫菜特別好,我已經收了3000多斤。”廈門收購商高有通說。
福鼎是福建省壇紫菜養殖面積最大的產業區,今年下海養殖壇紫菜面積2.6萬畝,全市有5個鄉鎮群眾從事紫菜養殖。其中沙埕鎮紫菜養殖4500多畝,今年除了氣候條件比較好外,當地打破竹竿養殖傳統模式,以黨建以黨建促發展,黨建促鄉村振興為抓手,采取組建紫菜養殖片區聯合社,帶動大白鷺、敏灶、川石等8個沿線村“抱團”發展的區域聯合模式,投資3300萬元實施環敏灶灣玻璃鋼撐桿紫菜養殖項目,以玻璃鋼替換毛竹中紫菜養殖技術,以此推動福鼎全市海洋環境綜合整治工作,促進藍色產業經濟提質增效,
“我們原先傳統毛竹插桿一畝成本要1500元左右,現在改為玻璃桿,成本租金是1200元,扣除自己的工資,只有700元,成本減少了一半。”沙埕鎮大白鷺村黨支部書記董帝金表示,“海域實行全部規劃,綠色養殖、環保養殖,密度面減少,畝產量高了三分之一。”沙埕鎮大白鷺村黨支部書記董帝金說。
此外,當地部門的科技服務也保證了產量的提升。早在9月初,福鼎市海洋與漁業局工作人員就進駐養殖區,全程幫助養殖戶把好育苗關。同時組織技術服務組,蹲點各紫菜主養區,還對水體和灘涂進行監測,提高群眾養殖信心。目前全市1萬多畝紫菜全部開始采收,30多家加工廠開足馬力生產,紫菜產業已成為群眾一項重要的經濟收入。